编辑推荐:
一部跨越 760 多年的盐业史诗,一曲凝聚无数盐工心血的奋斗赞歌!《盐韵春秋》以细腻叙事笔触,掀开天津长芦海晶集团前身塘沽盐场尘封的历史长卷。书中既有元明清时期盐场初创的艰辛探索,也有近现代盐工战天斗地、突破技术瓶颈的热血征程;既展现了盐机制造等科技创新的璀璨成果,又描绘了企业文化传承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画卷。
跟随文字,读者将深入感受 “海晶” 人在不同历史浪潮中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内核。他们用汗水与智慧,在盐碱滩涂上书写传奇,将塘沽盐场从古老作坊雕琢成现代产业明珠,每一个故事都是我国盐业发展的珍贵缩影。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当代盐业人精神的强劲鼓舞,为行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翻开此书,一同触摸历史脉络,汲取奋进力量,见证中国盐业的不朽荣光!
展开剩余89%内容简介:
《盐韵春秋》是一本以叙事手法,展现天津长芦海晶集团有限公司前身塘沽盐场760多年的发展历史的文集,真实再现了一部漫长的盐业发展史。该书讲述了塘沽盐场近千年的历史记忆、盐工战天斗地的先进事迹、盐机制造等科技成果、以文化人的累累硕果和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产业,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海晶”人坚韧不拔、勇于创新、奋发图强、服务社会的崇高精神,也是我国盐业的宝贵文化遗产的一次整理,带给当今的盐业人巨大的精神鼓舞。
作者简介:
天津长芦海晶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大型海盐生产重点骨干企业。公司地处滨海新区核心位置,占地面积172平方公里,所属分公司、全资子公司、参控股公司30余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值219亿元。公司现已形成了以现代制盐业、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现代服务业三大板块和盐、光、渔、储、游特色产业,积极打造百亿海晶、千年海晶、实力海晶、生态海晶、和谐海晶、幸福海晶,进一步提升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目录:
丰财印影
盐滩碑 3
詹余献“玉屑” 4
公司建置沿革 7
鹾海钩沉
乾隆巡幸丰财场 15
盐务稽核所成立与丰财场公署的搬迁 19
旧社会盐工辛酸史 24
丰财六坨 33
交滩换坨 37
修滩队记忆 44
艚船驳运记忆 47
盐工工种史话 49
“天空之镜”上的斗轮装盐机 53
男篮的高光时刻 57
行业改革改制的先行者 61
电影《长芦盐》在大沽盐田拍摄 65
抗洪前线一劲旅 68
抗震救灾彰显英雄本色 71
引滦战歌 78
外环线上展雄风 82
风暴潮中人 86
先锋六组 95
吴宝太推车法 98
冬季收盐保“两化”,同舟共济手足情 101
善举托大爱,真情暖人心 105
盐海拾遗
煎煮制盐 119
易煎为晒制盐工艺发展历程 123
盐滩生产器具设备的历史演变 127
盐场石碡 134
盐场“五大耙” 137
放“余灯” 140
打卤花 142
久负盛名的“盐场大鼓” 144
科海泛舟
提卤风车“八卦帆” 149
动力扬水的发展变迁 152
塘沽盐场时期“七个第一” 155
盐场小火车 157
明星产品解决了盐工“两大愁” 160
小拖轮解决了大难题 164
首创“新、深、长”制盐工艺 167
七个月造出“争气机” 169
收盐利器——塘-20收盐机 173
抗雨重器——大塑苫浮卷收放装置 175
潜吸式收盐机开创海盐采收新模式 178
新时代实现滩外制卤远程控制 181
气象建设成就斐然 185
文海畅游
引发轰动的“盐滩怒火” 193
二人转《女盐工》 196
著名作家杨显惠 198
一级编剧王永良 201
一级书画师王建梓 204
“工人画家”张金荣 206
“荣誉盐工”华君武 209
艺海舞台
武大郎也曾在盐场开过店 213
爱国历史剧目《大沽遗恨》 215
鸿篇巨作《王安石》 219
演出岁月的点点滴滴 221
盐滩上的文艺轻骑兵 228
作曲家王莘与“海晶”女子管乐团 231
百里盐滩上的“海晶”职工艺术团 234
伴海业兴
传奇发展的“海晶科技” 239
继往开来的肥城“海晶” 244
一场寂寞的长跑 249
“盐光互补”赋新能 253
盐田养殖业的发展历程 257
精心装饰滨城美景的泰达环卫 262
前景广阔的“盐渔光储游”产业 265
编后记 269
书摘:
“天空之镜”上的斗轮装盐机 贾启山
2005年1月7日傍晚,满载两台斗轮装盐机设备的大货车缓缓驶出海河南岸的机修厂生产厂区,一路向西,目的地是2000余千米外的青藏高原青海湖盐区。
青海湖,古称“西海”,因湖水含盐量高,形成大大小小100多个盐湖,而又以茶卡盐湖、柯柯盐湖最为出名。在这里,人们只要揭开十几厘米厚的盐盖,就可以从下面捞取天然的结晶盐。开采过的卤水,几年之后重新结晶成盐层,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司机师傅,咱运到青海那边要多长时间啊?”
“这路可不好走啊,何况咱这车装的都是超长件,最快也要一周。”
“好嘞,那就辛苦您了,路上注意安全,一路顺风。”
说起这几车运输中的斗轮装盐机,那可是机修厂的一件大事。1958年,国家科委和轻工业部将塘沽盐场定为海盐机械化实验基地,机修厂成为北方海盐机械制造的龙头厂家,仅凭1965年秋赴法考察带回的两张斗轮式装载机底片,在1966年9月研制出了全国制盐行业第一台斗轮装盐机,经多次改进、定型,此装置蜚声遐迩。2000年以后,随着市场竞争,以及内部活源的减少,已到了“吃不饱”的状态,除了外拓市场找“饭”吃,别无选择。2004年,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青海盐业公司有大功率装盐设备的需求,历尽周折,与对方取得了联系,并诚邀他们来厂考察。青海盐业公司有关人员在对机修厂进行综合考察后,提出斗轮装盐机生产能力要达到300吨/时和14.5米取料高度的设计要求,这在机修厂斗轮装盐机制造中是未曾有过的。技术人员攻坚克难,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拿出了技术改进方案,两台86-3A型斗轮装盐机的制造合同得以签订。
接下来是设备的加工制造。两台斗轮装盐机的制造,采取的是厂内部件生产、现场组装的模式。斗轮机构、回转机构、带式输送机等要在厂区车间内高质量完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现场安装问题。如果发生现场安装问题,在现场无机加工设备条件下,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为保障设备质量,在全部原材料购置中,坚持货比三家、好中选优原则;在部件加工中,车工、钳工、铆工、焊工齐上阵,争分夺秒保工期,一个个技术难题被攻克。人心齐,泰山移,经过全厂上下的共同努力,在五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两台斗轮机的制造任务。
在运输过程中,路途较远、环境气候差异较大,又恰逢寒冷的冬季,给运输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厂领导结合实际制订了详尽的运输计划,由1名领导干部带队,同时选派了7名来自不同工种的施工人员先期抵达用户单位,做好安装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经过近一周的星月兼程,货车来到西宁高速出口,却遇到了困难,由于运件超长和高速出口的障碍物影响,下不了高速公路。好在先期来接车的施工人员已在此等候,征得高速管理人员的允许,大家搬的搬、挪的挪,清除了影响通行的障碍物,货车得以通行,驶向300千米外的茶卡盐厂。
“李师傅,这些设备运到这儿,可算放了一半的心。”钳工车间主任王师傅擦了擦满头的汗。
“是啊,从合同签订后,我们就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首先是按照客户要求对已成型的设计图纸进行大幅调整修改;二是工期的压力,对本厂的设备能力、人力资源配置的要求,都已超出正常范围。在较短的工期内完成两台斗轮装盐机的制造任务,这在机修厂历史上是没有的。”铆焊车间主任李师傅感慨道。
拉运盐机设备的车辆终于在黄昏时安全抵达了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茶卡盐厂。先期到来的施工人员已做好了施工准备,接下来要打的是工期紧、组装难度大的恶仗,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更加严峻的考验。
斗轮装盐机的安装现场集中了机修厂钳工、电工和铆工的技术精英。施工工地地处海拔3100米的高原,现场条件较差,带给施工人员的第一个考验就是口干、胸闷等不适反应,有时在工作中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一下。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以及各种不利因素,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每个施工人员都是铮铮铁骨的硬汉子,他们发扬敢打硬仗的团队精神,团结一心、克服困难,抢时间、赶任务,就是脱一层皮也要高质量完成设备安装任务。
茶卡地区昼夜温差较大,太阳升起后升温较快,但太阳一落,气温就会迅速下降,导致无法工作。临时驻地与施工现场有一段距离,为利用好最佳的工作时间,他们就干脆带饭,中午在工地吃,以节约时间。寒风凛冽,意志更坚,施工环境的艰苦反而激起了他们早日完成施工任务的斗志。在对设备配重铁的填装工作中,由于现场没有搬运设备,他们就手搬肩抬每块100多斤的重物,12吨多重的配重铁被他们一一搬运到位。
发布于:黑龙江省秦安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